臺灣土地的歷史:路關牌的歷史故事

Posted by

你知道嗎?【臺灣土地的歷史:路關牌的歷史故事】

#本日冷知識962

嗨!不知道各位每日一冷的讀者上週有沒有想念遠在菲律賓的吐司碟呢?雖然吐司碟在菲律賓可說是忙得不得了,卻依舊是心心念念著你們還有臺灣土地上發生的大小事呢!今天吐司碟要帶大家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,從漢人民間信仰小小的路關牌開始說起。

75041_51324
台南市蘇厝長興宮遶境隊伍最前方的「路關牌」,從日治時期大正八年(民國八年)使用至今

一般人可能或多或少都參加過民間信仰的繞境活動,但可能少有人知道盛行於臺南、高雄地區,在整個繞境隊伍最前鋒的路關牌是怎麼一回事。簡單來說,路關牌的功用是紀錄進香或是繞境會經過的地方,讓信徒和工作人員不需要地圖也能夠清楚隊伍行進的方向,所以會在出巡行列的最前緣引領大家。至於為什麼會叫做路關牌呢?所謂的「路」顧名思義是整個隊伍行進的路線,而「關」則是指廟宇、神壇等定點,人們也會把繞境會經過的地方直接稱作是「路關」。

路關牌最原始的面貌應該是一面木牌,上頭除了出巡路線外,還會有主神的封號全銜以及出巡目的等等訊息。但實際上路關牌在各地有著非常不一樣的樣貌,以北港媽祖的出巡路關牌為例,根據民國54年的文獻記載:當時的路關牌是以竹和玻璃紙作成,上畫虎頭,而牌上並未寫明遶境路程,內甚至裝置有花朵。現在的路關則因為大量印刷的緣故,目前路關牌最大的功用是維持出巡隊伍的完整與莊嚴,甚至不見得是由專人持舉,也有放在手推車等方式的選擇。

Touqi
台南學甲慈濟宮的上白礁謁祖祭典路關牌

講到這裏,或許曾經參加過一些繞境活動的人,腦中的印象逐漸鮮明,想起路關牌除了牌子本身以外還會有一些裝飾。有些是像上圖上白礁謁祖祭典的路關牌那般,在牌子上插了兩根稱做為金花/春花的裝飾;你也會有機會看到一些路關牌,其上頭的裝飾反而是以彩帶來呈現。

這不就只是裝飾而已嗎?或許你會好奇地問道。事實上,這毫不起眼的裝飾,牽涉到的是不同流域的繞境文化,甚至可能和歷史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
根據中研院從事陣頭研究的齊偉先老師,他對路關牌上頭的裝飾有套自己的觀點。過去我們在歷史課本上讀到的漢人民間信仰,特別是早期遷徙到臺灣的漢人,多半是以血緣或是地域性的聯盟來克服、適應初到異地的各種狀況。然而,可能和我們一般的認知有所出入,鄭成功時期以來的民間信仰其實和軍隊也有密切的關係。根據不少文獻的紀錄,鄭成功帶著軍隊來到台灣的時候,很多將軍、將領都雕了小尊的神明帶著過來的。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陳永華之外,他的部屬還有帶領陸軍的左先鋒馬信,右先鋒則是海軍的黃安,登陸台灣之後他們分別駐紮在不同的地方。

剛剛提到將軍、將領們遠渡重洋請來的小尊神明,在他們駐紮於各地之後成為各自祭拜的對象。不只是如此,代表陸軍的馬信駐守於曾文溪流域一帶,當地廟宇的路關牌便是兩條根型的春花/金花,這其實象徵著陸軍的特色。而身為海軍的黃安,現在你到他所駐守的二層行溪一帶見到的路關牌,其裝飾則是以比較流動式、風帆式的、象徵性的彩帶為代表,並非只是純粹的裝飾而已。

1379118682-3819988123
除了手持的路關牌外,也越來越多的繞境選擇用車來放置路關牌

看來下次再去參加繞境,可不要再只是湊熱鬧而已唷!光是一個小小的路關牌,就能夠讓我們窺探到臺灣歷史的縱深與遺緒。大家在參加繞境的時候還有發現什麼有趣的冷知識呢?

我們明天見 😀

[Mr. Tuesday]